close



清朝 馬德昭《一筆壽》朱拓本


《一筆壽》原碑

西安碑林是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代名家名碑名書收藏、勒石於此。然而馬德昭——一位書史無名、位不顯赫的武人居然有八幅書法勒石其中, 立於碑林第四、第五展室。特別是《花甲重周字》《一筆字》均為一字榜書,氣勢磅薄,是導遊、講解員重點介紹的碑石;《魁星點鬥圖》將正心修 身,克己復禮八字巧妙地融入魁星的形象中,令人拍案叫絕。

馬德昭是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書作被刻于碑林?其書法藝術價值高嗎?他有什麼豐功偉績?有何背景、是名門名人嗎?他是書法家嗎?時常有觀眾提出這樣的問題。

然而對以上問題,很難找到相關資料。本文重點欣賞馬德昭的代表作《花甲重周字》和《一筆字》,簡要介紹西安碑林中他的書法刻石,以了解其書法概貌。

馬德昭與書法勒石碑林原因

據《馬氏家譜》稱:馬德昭,閬中南津關蓼葉溝人(今江南鎮奎星村),生於道光四年(1824),卒于光緒十六年(1890),享年66歲。馬德昭病逝後,葬于家鄉。

馬德昭自幼喜愛習武,青少年時期在家讀書習武。18歲成為綠營兵,從此開始行伍生涯,直到48歲。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不斷被重用,並立功提拔得參 將。18602月至6月間,在李秀成、陳玉成率太平軍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再解天京之圍,並乘勝進攻蘇南地區之時,已身為總兵,負責鎮守揚州的馬德昭奮 力抵抗,奉命守衛無錫、蘇州,均大敗。

同治元年(1862)3馬德昭署甘肅提督,馬德昭當時正在河南作戰,接旨即赴任甘肅,席不暇暖,因太平軍入陜南,清廷急令馬德昭急赴漢中鎮壓 太平軍。4月,陜西回民起義爆發了。5月中旬馬行至西安,適逢義軍圍攻省城西安。當時陜西的清軍基本都調往蘇、皖、豫前線,與太平軍作戰,西安城內空虛, 幾乎無兵可用,危在旦夕。馬德昭被遮留,只好先接受守護西安的任務,與義軍作戰,上演了三守西安的壯舉!

馬德昭到西安後整合組織現有力量守衛省城。回民起義軍多次圍攻西安,因馬德昭的拼死抵禦,均未得手。8月,被義軍圍攻三個月的省城之圍始解。清廷實授馬德昭甘肅提督

馬德昭一守西安的勝利,使西安城免遭破壞,贏得了西安人的信任,同治皇帝誇他實馬奮勇出力,殊甚嘉尚

1863年春,西安再次受義軍攻擊,馬德昭部屢將起義軍擊退。這是馬二守西安。18635月西安城再遭圍攻,馬德昭、孔廣順率兵困守西安,保城不失。這是馬德昭被三留守衛西安。馬德昭此時真的成了西安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和精神依靠,須臾不得離開。

然而馬德昭卻因無法抽身援助他方,被多隆阿參奏,8月,清廷以畏葸褫馬德昭職。被問罪降職後,性情耿直的馬德昭憤求去,又被參奏,革職。為清廷賣命近三十年、東奔西殺的馬德昭最終落得個革職查辦的下場。

對此陜西輿界反應強烈,認為撤職馬德昭有失公允,上奏為馬德昭喊冤叫屈。1865年,復已革提督馬德昭原官。後參加與捻軍的作戰,18698月,捻軍覆滅。同治九年(1870)庚午春正月甲午,馬德昭留辦潼關防務

軍事平,告歸,終於家。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年僅48歲的馬德昭奏請回家葬母,再未起用。據其後人講,其鎮壓捻軍之功被李鴻章瞞報,心情憤懣。66歲病終。

縱觀馬德昭的一生,惟守衛西安,是其一生最大的功績和人生亮點。在西安碑林刻有其八幅書作,其中七幅作品書于1864-1870年間,即馬德昭守衛西 安及駐守潼關期間所書,《魁星點斗圖》雖無時間,也應在此間,立碑當在此後到1938年完成整修碑林之前。可以說這是陜西人對其守護西安之功的褒揚與紀 念,也是其書鐫刻碑林之最重要的原因。

《馬公祠》、《重修馬公祠碑記》兩則資料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有助於我們對馬德昭保衛西安情況的了解。可見秦人對馬德昭的敬重,對其保城之功的懷念。當然其書法具有較高水準也是原因之一。

馬德昭書法刻石賞析

西安碑林中的馬德昭書法刻石,雖非名家經典,卻因字大勢雄,內容吉祥,結構奇妙,而深受觀眾喜愛。

《花甲重周字》碑,高175釐米,寬93釐米,書于同治三年(1864),此碑現存西安碑林第五室。碑刻草書,字高128釐米,左有行 草書題跋三行。跋語內容為余幼讀《尚書 洪范篇》,五福一曰壽,知福之集,以壽永也。甲子春,見舊跡有以九十九、廿一合為壽字,得花甲重周意。因倣其形似,以鐫諸石。雖點畫不工,其知絳縣紀年之意,或庶幾乎。上款同治甲子仲春,下款為西蜀馬德昭書。鈐寬邊陽文篆書印自明,陰文印馬德昭印。上端正中鈐朱文篆書橢圓形章欽賜安勇巴圖魯’”,邊飾以龍紋。安勇巴圖魯是皇帝賜予馬德昭的名號,是對其多年征戰疆場、守護古都、屢立戰功的肯定與嘉獎。

巴圖魯亦作把土魯、巴兔魯。滿文為bat-uru。意為英雄、英勇,是清朝政府的一種榮譽封號。清初,滿族、蒙古族有戰功者多賜之。在巴圖魯稱號之前,復冠他字為勇號。後來也用於漢族武官,冠以漢文英勇、剛勇之類者,謂之漢字勇號。

由跋文可知這幅作品是為了以鐫諸石而作,是應約而為之,自然極為用心!這種寫法是見舊跡倣其形,並非馬公之創造,然而此字書法感人的意蘊、魅力和美感卻為他所賦予。

字用數字九十九與廿一疊加構成,即為一百二十,取花甲重周之意,既未失草書法則,又內涵豐蘊。縱觀此碑,書家大刀闊斧,酣暢淋漓、揮灑自如、蒼勁挺拔的絕妙用筆。

字的書法藝術,不論在古代或近代,幾乎每個書法家都揮灑過,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唐太宗、米芾、鄧石如、吳昌碩、林散之、沙孟海等筆下的字各有韆鞦,面目各異,以其書法的表現形式和內涵本質(吉祥美),既耐人尋味又令人愛不釋手。因字的文化意蘊祥和美好,寄託著人類對生命綿延 不斷的期冀,展示了字本身的奇異的神秘意象美。正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壽者,久也,即所謂長生永久之意。馬德昭的一筆正是以書法特 有的形式美昇華了字本身的內涵美。巧合的是此書于甲子年,集三甲子于一幅,更豐富了其深刻的內涵。總之,不論在神采、風骨、氣韻上都給人以無 盡的回味和美的享受。使人們真正領悟到蘊藏于書法之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失意之時書寫,也是馬德昭心態的寫照,反映了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人生態度。

生命在於運動。馬德昭字的運動美與節奏感正好吻合其意蘊。書家以行草的形式錶現壽字的內涵,似有返老還童之意。給人以速度感、氣韻感和力量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達到了本質與外在形式的完美統一。

跋文也神采飛揚,氣韻生動,與字相得益彰,看來馬德昭不僅善寫榜書,其小字草書功底之深厚也可見一斑。

《一筆字》書于清同治五年(1866)。平首方趺,碑高175釐米,寬96釐米。草書,字徑150釐米。用筆酣暢淋漓,雄強穩健,筆勢飛勁,神氣十足,深受廣 大觀眾喜愛。上款同治庚寅秋,下款西蜀馬德昭書,朱文印自明,白文印馬德昭印。上端正中鈐朱文篆書橢圓形章欽賜安勇巴圖魯’”。《花 甲重周字》上端亦鈐此章。

從前文可知,馬德昭被遮留三守西安城,受到朝廷嘉獎和秦人愛戴,然而卻因無力援救他方而被多隆阿參奏降職,因不服又被撤職。其鬱悶壓抑之情可想而知。 同治四年(1865),終於平反,官復原職,回首往事,自然百感交集。虎年秋月,飽蘸了墨,奮筆疾書,一筆字表達心聲。

虎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虎的文化象徵意義如: 勇敢,魅力,權威,衝動,易怒,放縱,不服從,飄蕩等,馬德昭的一筆是對虎的文化象徵意義的極好闡釋,也是其性格、心聲的圖畫。

我們更願意從積極的方面去理解其一筆字的特殊意義。長期以來,它一直被當作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徵,也一直為人們所敬畏。在戰爭年代,虎頭被繪製在戰士的盾牌上用以嚇阻敵人。馬德昭的一筆虎也是他人格、形象、身心、意志的寫照。

同治庚寅秋”(1866),正好是復職的第二年,自然愉快高興。其兼善天下、再立新功之心油然而生。虎年寫虎,似乎是應時而作,實際上是有感而 發,抒發憤懣,揚眉吐氣,展現英雄豪氣。 如今得到平反,官復原職,正如老虎歸山,又有用武之地了,在戰場又節節勝利,真可謂如虎添翼,此時奮筆疾書一筆虎,解消壓抑心頭已久的憤懣,抒發氣衝霄漢 的萬丈豪情,可謂心手雙暢,妙不可言。其用筆提按頓挫、偃仰起伏,肘腕翻轉,力大勢沉,似猛虎下山,勢不可擋,虎虎生威;似龍騰江海,風起雲湧;筆勢跳 躍,似飛瀑直下,似滾石墜崖,輕、重、緩、急,很有節奏感;中鋒、倒鋒、側鋒、散鋒、絞鋒交替轉換,左右逢源,變化多端!枯筆飛白,虛實相生,盡顯蒼勁力 量。

在中國文字和書法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字有許多種不同的寫法和形態。一筆是古字的草寫,保留了虎字象形的特點,字形似虎上山,回首長 嘯,虎頭、虎口、虎腿依稀可見,尤其是主筆一豎,書者用誇張的提按、急澀相兼的筆法,一拓而下,筆直挺拔,蒼勁雄強,力能扛鼎,似虎脊、虎尾,用墨得當, 生動傳神,使人遐想,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筆墨的乾濕濃淡、輕重緩急恰到好處。此碑是碑林中一字大碑之一,其書像字又像畫,是中國書法中的一絕,刻工也極 佳,將書寫時的飛白、枯筆都表現得惟妙惟肖,給人強烈的藝術享受。其與碑林收藏的呵呵子墨1856年所書的《一筆字》,在行筆、結字上如出一轍,馬 德昭也許受此啟發,一揮而就,不僅神采過之,且更有氣勢。當今不乏數以萬計的模倣者,但與之相比就遜色多了。

除了上述,馬德昭還有《草書七言對聯》、《大字》、《如意》、《魁星點鬥圖》等作品藏于碑林中。

儘管馬德昭在清代書壇上似乎鮮為人知,即使當代也很難在一些相關資料中找到這位書法家的大名,但是馬德昭的確是清代末期一位優秀的書法家。

馬德昭本一武夫,卻因書法勒石碑林而為人所知,以書法名揚後世,這是他做夢都想不到的。其書勒石碑林也體現了秦人之厚道、知恩圖報之美德,馬德昭因之而不朽。這對當今書法家是應該有所啟示的。

 

 

arrow
arrow

    ghost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