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動靜交相養賦》 米芾 拓片 孔廟玉虹樓原碑原拓 63cm*172cm

唐代大詩人 白居易詩存逾3000多篇,居唐代詩人之冠,而且享年75歲,為古代詩人中少數的高壽者之一,他的詩文作品裏,有相當大的篇幅是有關養生的,既有對前人養生經驗的傳承,更是他自己養生實踐的概括。探索其養生之道與長壽的秘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源於白居易樂天知命的人生哲理、養心與養德、動靜交相養的理論思想、練功養氣的實踐功夫、注重飲食養生、陶情冶性等健康的生活態度,正顯示出白居易由多憂多愁的艱難現實環境中,透過身體的實踐與心靈的修養,兼攝儒家與佛、道的思想讓生命臻於圓熟以達到快樂逍遙的境界。

白居易一生愛動,早年生長在農村,成年後工作之餘最愛步行遊覽大山大河。他說登高不僅可以望遠舒懷,而且鍛煉了腿腳和全身肌膚,增強了吐故納新。同時他還勤於練氣功,對於閉門靜坐,冥目叩齒,也有其靜坐的修煉功夫。

白居易浮沈宦海幾十年,晚年淡泊寧靜,常常靜坐修身,所以對養生之道頗有心得。他的一首<靜坐詩>就充分說明了他對養生認識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飲似醇醪,又爲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俱空。

這乃是對他練坐忘功入靜感受的真實寫照:詩的意思是溫暖的陽光照著背,詩人靜靜地閉目端坐,心神高度入靜。因爲常常吐故納新,體內太和之元氣油然而生,流通於周身肌膚,在元氣的薰陶下,所以其肌膚越來越細膩。禪心如水、息微神寧,此時如初嘗瓊漿玉露。恍兮惚兮,忽然如春雷驚蟄,又如大夢初醒。身體似已消融,只覺得四肢百骸氣血暢通,全身無比舒適。此時思想清靜,雜念俱消,好似步入空山虛谷。無物無我,無內無外,色相兩空,空既是我,我既是空。好像自己不存在,連身體所在的地方都忘記了,心境寬廣得如同虛空一樣,可容萬物而又不著於一物。這時心中寂然,神氣合一,真性圓融顯現,透出無限光明,好似進入一片光明的世界。可 見白居易的靜坐功力的確深厚,善於養其浩然之氣。從傳統醫學的觀點來看,此亦相當符合養生之道,中醫學認「元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如果通過靜 坐能夠使元氣「生生不已」後,延年益壽當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的「外融百骸暢, 中適一念無」,不是一般練氣功的人所能輕易達到的。

 

尤為可貴的是,白居易在練功實踐中,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了「動靜交相養」的觀點。他以動靜立論,寫下了養生、氣功名篇《動靜交相養賦》,在賦中,白居易首先批評「今之立身從事者有失於動,有失於靜,由斯動靜俱不得其時與理也。」(《白居易集箋校》卷第三十八)文中他還用自然界動靜相濟的大量事實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動靜交養」的道理,他說:「天地有常道,萬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終靜,濟之以動;性不可以終動,濟之以靜。」(同上)他又說:「吾觀天文,其中有程。日明則月晦,日晦則月明,明晦交養,晝夜乃成。吾觀歲功,其中有信。陽進則陰退,陽退則陰進。進退交養,寒暑乃順。……則動養靜之道斯存……則靜養動之理明矣」。(同上)現在的話說,天地萬物都不可能終於靜或終於動,它們的「道」和「性」都是「動靜相濟」而成。日月的程式是明暗交養,陰陽也有信度:一進一退乃成寒暑。白居 易用大自然這種動靜相養最簡明的道理告誡了那些「不知非其時動」和「靜之不知非其理」的人。白居易主張「養之則兩全而交利,不養之則兩傷而交病。」(同上)這就是說,養生必須遵循動靜的「道」和「性」,使之交養相濟,才能收到養生的效果。反之,養生之人不循動靜的「道」和「性」,動靜一方偏極,就達不到相濟交養的目的,甚至會起到與養生相反的結果。

 

《動靜交相養賦》還專述氣功氣化作用,認為陰之極陽生,陽之極陰生,生生化化,其變無窮。如練靜功時,外表看全身不動,大腦入靜,實際上是外靜而內動,氣血運達於內,布達周身而內動不已。這種動,是有規律的動,而非躁動亂動。而且動極復入靜,再動再靜。靜養功夫也就在這一動一靜之中層層加深,蒸蒸日上。白居易 「動靜交相養」的觀點,是對中國古代哲學「一陰一陽之謂道」觀點的繼承和發揚,對推動後世氣功養生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除了理論外,在積極的練功方面,白居易更是深知其中三昧的。堅持散步,是白居易多年的習慣。少則,「繞庭行數匝」﹔中則,「散步中門前」﹔多則,遠足「勞童僕」。參禪打坐,精習氣功,也是白居易養生健身的重要手段。有時「淡然臨水坐」(<約心>),有時面對前庭挺拔的松樹,「月好好獨坐」(<松聲>),還常常「夜半起端坐」。經過一番氣功鍛煉,「浩然心委化」,融溶進一種凝神靜習的佳境(<冬夜>)。由於白居易具有很深的氣功功夫,儼然達到了「坐穩夜忘眠」或「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在家出家>)的奇妙程度,從而蘊蓄起旺盛的精力。「庭前盡日立到夜」不覺得累;「燈下有時坐徹明」,也無倦意,這就從身體條件上保證了詩人寫出了那麽多的傳世之作。白居易身體力行,潛心鑽研,最終成為古代養生的大家之一。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法家、書畫理論家,鑒定家、收藏家。
米芾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米芾在官場上並不得意,其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因其衣著行為以及迷戀書畫珍石的態度皆被當世視為癲狂,故又有米顛之稱。

 

《動靜交相養賦》全文並序:


居易常見今之立身從事者,有失於動,有失於靜,斯由動靜俱不得其時與理也。因述其所以然,用自敬遵,命曰《動靜交相養賦》云:

天地有常道,萬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終靜,濟之以動;性不可以終動,濟之以靜。養之則兩全而交利,不養則兩傷而交病。故聖人取諸震以發身,受諸複而知 命。所以《莊子》曰「智養恬」,《易》曰「蒙養正」者也。吾觀天文,其中有程。日明則月晦,日晦則月明。明晦交養,晝夜乃成。吾觀歲功,其中有信。陽進則 陰退,陽退則陰進。進退交養,寒暑乃順。且躁者本於靜也,斯則躁為民,靜為君。以民養君,教化之根,則動養靜之道斯存。且有者生於無也,斯則無為母,有為 子。以母養子,生成之理,則靜養動之理明矣。所以動之為用,在氣為春,在鳥為飛。在舟為楫,在弩為機。不有動也,靜將疇依?所以靜之為用,在蟲為蟄,在水 為止。在門為鍵,在輪為柅。不有靜也,動奚資始?則知動兮靜所伏,靜兮動所倚。吾何以知交養之然哉?以此有以見人之生於世,出處相濟,必有時而行,非匏瓜 不可以長係;人之善其身,枉直相循,必有時而屈,故尺蠖不可以長伸。嗟夫!今之人知動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時,動亦為凶;知靜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靜 亦為賊。大矣哉!動靜之際,聖人其難之。先之則過時,後之則不及時。交養之間,不容毫厘。故老氏觀妙,顏氏知幾。噫!非二君子,吾誰與歸。

 

arrow
arrow

    ghost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